低碳是一个新兴行业,其中的商机也逐渐被发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在以下低碳的细分领域进行探索:
1, 低碳培训:低碳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将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而其中大多数人还对低碳的运作逻辑以及商机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这些人以及更多人提供低碳各个层面的培训是一个打开业务的敲门砖。目前有不少机构参与低碳培训业务,相对而言开展此块业务的门槛较低,但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前培训业务真正的需求不多。
2, 第三方核查:在低碳尤其在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关键中的关键。由于初期碳核查基本都是由地方政府通过招投标指定一些机构开展,费用也基本都是政府出。如果申请到第三方核查资质,这块业务的收入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也是碳市场广大机构纷纷争夺的领地。核查工作是碳市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块业务还是要给一些相对权威的机构来承担。上两篇文章提到了核查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追求当前核查模式的优化之外,寻找其它对碳排放数据核证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提上日程。
3, 低碳咨询:这里包括为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大多数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对低碳相关业务以及其中的操作模式还都不太熟悉,需要广泛的咨询工作。这里的商机比较直接,有相关低碳经验以及资源可以直接开展,而且成本较低。
4, 碳资产开发及管理:在中国,碳资产开发算是比较传统的碳的业务了,从CDM时代到现在,中国开发了无数个CDM或者CCER项目,这块业务模式相对比较成熟了。在中国碳市场,包括试点阶段以及接下来的全国碳市场阶段,碳资产的管理又成了一种新的业务,包括配额与CCER置换业务、配额托管业务以及各种金融创新等,这些都可以给控排企业和碳资产管理机构带来经济上的回报,当然前提是充足的流动性以及政策的稳定性。
5, 低碳技术提供方:低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碳减排的技术和服务上,碳市场只是推动低碳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最终的商机必然在低碳技术解决方案上。当然最理想的是碳资产管理与低碳技术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也看到不少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开始布局碳资产管理业务。
6, 碳普惠:政府和企业层面的碳市场说了很多,低碳发展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个人碳市场。碳普惠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可以将政府、企业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模式,让公众为碳减排贡献,使低碳普惠公众。目前不少地区都开始了自己的碳普惠试点,包括广东碳普惠中心、深圳的全民碳路、北京的少开一天车、武汉的碳宝包等等。这些项目基本由政府发起(政府出资),创业公司可与之在以下几方面合作:共同搭建碳普惠平台、在碳核算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低碳积分兑换资源方面进行合作。
7, 低碳互联网平台:跟碳普惠不同的是,低碳互联网平台一般不是由政府机构发起,而是由个别企业发起,互联网平台可以承担低碳的资讯、产品以及技术等,比如碳道、易碳家是中国低碳领域两大资讯平台;绿豆芽APP主要聚焦在碳中和;而优碳网里则有很多低碳领域的技术服务。低碳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两种:2VC(即通过互联网平台运作获得天使或风险投资)或O2O(即通过线上平台为线下咨询等服务带来资源)。
8, 低碳软件:政府需要碳排放报送系统来管理其辖区内的碳排放;企业需要碳管理软件进行内部碳资产管理;碳交易所需要碳交易软件平台来支持将来可能高并发的交易需求。
9, 低碳创新:任何还没有出现的模式或许才是真正的商机所在,比如区块链等技术在低碳领域的应用等。